2023年司法信心年度民意調查--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點評

發表時間:2023-03-29 13:51
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針對民調結果點評如下:

從民調發現,我這年紀50-59歲之間對司法不滿意最高,達56.6。民眾為何普遍對司法沒有信心呢?我用簡單數據來說明,大家就可以明暸。

根據法務部資料,目前有約1,193位檢察官,台灣地檢署檢察官平均每月新收偵查案件有36件。我們假設只有1%檢察官因為各種因素影響專業。這樣1%約12人,每月平均36件、一年下來就有約5184案件受影響。10年5萬多件、20年10萬件,只算20年10萬就足以影響10萬個家庭,高達30至50萬人受影響,還不包含他們朋友親戚關係。

司法院2022年統計,全國法院一年新收案件逾350萬件,全國共有2,127位法官,平均1人一年要處理1600件案。一個月約133件。如果有1%受各種因素影響專業,1%約21人一人一年1600件,就有33,600受影響,10年33萬件、20年66萬件。單單20年就66萬家庭,影響就高達2、3百萬人以上。

這樣比例,很符合不滿意與非常不滿意人數結構。而且從民調更可以發現司法不公,前兩名分別是法官亂判35%、司法是有錢有權佔兩成高達五成以上。

而很多人一場官司下來至少一年以上,當身心俱疲,還有力氣去檢舉不適任法官、檢察官嗎?更可惡是檢察官跟法官還是終身職。當系統內有一群害群之馬,還能期待人民對司法有信心嗎?為何我們人民要用納稅錢養這群害群之馬?更離譜,判決書推動白話文至今,還在文言文,我們還活在清國、民末清初嗎?

一些案件從警方第一線處理輕忽、檢察官隨意與不專業、加上法官主觀獨斷,其實真正浪費司法資源就是這些層層官僚體系,而受害就是人民。司法國是會議改革至今,滿意度低,正凸顯司法改革沒有改革到核心。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