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司法信心年度民意調查--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吳豪人點評

發表時間:2023-03-29 13:53
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吳豪人針對民調結果點評如下:

一、
本問卷調查,其實是調查台灣民眾對最近四年來的司法整體滿意度,而非我們這些職業法律人更在乎的「司法改革滿意度」。 調查者也並未針對2016蔡英文總統主導的司改國是會議的決議內容,調查其實踐的比率,甚至逐項評分(否則應該不滿意度破表)。調查者的提問,有許多也滿外行的。比方說,只以受測者的年齡層與政黨傾向區分,卻缺少階級(經濟力與職業業種)、學歷、性別、民族為基礎的分析,也是大有問題的。藍綠白之間的衝突在於民族而非階級,看似不共戴天,其實都是中間偏右、更右、再右右到不行。他們對於司法(法律)的認識,同質性可高的很。這點不懂,就無法理解司法改革何以歷經政黨輪替,俱都成效不彰。

二、
問卷調查的結果,因此顯得很有趣,比較像一種「外行人對外行人所做的、關於國家(壟斷的)司法(而且以刑法為主,否則恐怕更精彩)服務的消費者滿意度調查」。不過,提問者之所以顯得外行,多少有點將錯就錯、迎合國民或媒體長年來誤導司法理念所造成的社會誤解。

雖然受測者的回答,細部可能不正確、甚至互相矛盾。 同時也很少立基於精準的資訊。易言之,和法律人基於法學與實務專業所做的司改主張,恐怕大不相同(法律人對司法──尤其是審、檢、辯、學四著彼此互相──的專業評價更低。)。但是,對於司法是否公正的判斷,外行人在大方向上,有時候卻可能是「愚而神」的正確。我們並不需要具有烹飪學校的文憑或食神的舌頭,才能知道一道菜是否營養可口。有時候光看到服務生愛理不理的白眼,或者大廚嘴裡叼根菸炒菜,這家餐廳就已經讓食客倒盡胃口了。而且通常斷出來的料理也絕對不會讓人滿意。

三、
不過,政治上的「愚而神」畢竟是可遇不可求的。即使是「愚而神」,應該更正的錯誤資訊,還是要更正。執政者最喜歡不懂法律的人民了。不懂法律,就不知道癥結在哪裡,非常容易操控。

最常見的誤解,就是把審檢警三者一併作為司法主體。
檢警其實是行政權。警牽涉刑事司法的部分也很少。只不過,從日本殖民以迄黨國均將警察當作「牧民」基層幹部的歷史,使台灣人對於警察有一種莫名的尊敬與好感。侯友宜民調高,就是佔了這種未經轉型正義除垢的、半成熟公民社會中流行的「警察里長伯化」傳統的便宜。作為一個國家機器中唯一掌握暴力的組織,警察的為惡自主性始終被台灣人過度低估。工具性=奉命行事的無奈=免責性則被過度放大 這是一種民眾直觀式的評價。

對於檢察官「整體」滿意度遠高於各細項的滿意度,也是一個有趣的矛盾。最不滿意的是法官,也令我既意外也不意外。民眾對司法人員的信賴度、滿意度依次為警察-檢察官-法官。其實這三者在司法權裡面的重要性,正好相反。最不重要的滿意度最高,最重要的最不滿意。有這種司法印象的國家,通常公民社會的成熟度比較低。或者在歷史上多為殖民地。

四、
最後,不要忘了,即使是真正的司法權(法官),也不是司法改革的主體。自我改革效果都很差的。所以司改成效不彰,原因還是出在行政權,以及被行政權(黨)牽著鼻子走的立法權。司法改革,就是政治改革。如果不懂法律的唯一目的就是保障人權,無論您是紅白藍綠支持者,基本上都必將是司法受害人。

分享到: